著名哲学家爱茵?兰德说:“财富是一个人思考能力的产物。”我也曾在之前的文章里提到:即便在咨询公司,刚入行2年内的咨询顾问,80%的时间可能都是在做无用功,因为他们不知道问题在哪里,所以也不清楚努力的方向在哪里。更遑论其它行业了。
所以很多人问我:有没有一些通用的思考方法,是可以应对所有工作、提升工作效率的?
而下面这3点,是我总结出的一些本质的思考方法。这些方法几乎适用于任何工作,然而,却几乎是90%的人所忽略的。
一、从上帝角度看问题
假如你是我,听到圈外RISE的学员给你提建议:RISE的课程太多了,每门课程上过之后很容易忘记,能不能有个复习功能?
你会如何解决呢?先想好你的答案,再往下看。
·············································
好了,现在可以对照一下,你的思考角度处在第几层:
第一层,自身视角。你会这样想:对啊,我们未来有几十门课,如果学员学了一段时间,肯定会忘了前面的内容,当然需要复习。至于复习方式,可以在产品上面加个定期回顾的功能,还可以由运营做一些活动来促进,或者,让课程团队出一些案例,是综合好几门课程的,帮助学员进行知识串联。
按照这样的思路,你会想出很多解决方案,然后去看哪个方案的实现成本更低,再去调配资源进行实施。
第二层,用户视角。你意识到,需要先跟用户澄清问题,你会问用户:你们需要复习吗?希望复习什么内容,比如知识点还是题目?如果没有复习的功能/服务,你会怎么样?如果咱们来个综合案例的小组讨论,你会参加吗?
如果按照这样的思路,你会更能实现用户要求的功能/服务,从而提升学员对圈外RISE的满意度。
第三层,场景视角。你开始思考:用户在什么场景下才需要复习呢?这个场景下的痛点是什么?为了满足这个痛点,我们在产品、运营和课程方面,都分别可以做些什么?
实际上,只有到了这一层,你才有可能发现真正的需求,以及提出真正有效的解决方案。
为什么呢?因为在第二层的时候,你仍然是在让用户提方案,但用户只有痛点、没有解决方案。亨利?福特的那句口水名言说得很在理:如果我当年去问顾客他们想要什么,他们肯定会告诉我,一匹更快的马。
刚才关于复习的问题,用户有可能是在具体应用的时候才需要复习的。
比如,他们学习了一个如何演讲的课程,但学的当时不需要演讲,但最近刚好需要演讲了,所以才想复习一下课程,以便更好地准备。然后复习的时候就发现,自己实践起来是有困难的,当时学习的时候因为不需要立即使用,所以以为学会了。
这样一来,我们要改进的就不是复习的功能/服务了,而是我们的课程本身需要改进,比如增加更多的案例、让学员之间互动,才能将学到的知识落地。
所以,只有知道了使用场景和最本质的痛点,才能真正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第二层视角满足了用户提出的方案,似乎可以让用户满意,但只有第三层视角才能打造产品的核心竞争力,让我们脱颖而出。
第四层,上帝视角。有了第三层,知道了用户的痛点,是否就要去做呢?
未必,你还需要继续思考:解决这个问题是不是用户最需要的?频次有多高?公司最近的重点规划是什么?改进这项功能/服务,是否是目前公司的重点?
比如说,公司最近的重点其实是企业端业务,而非个人业务。而企业课程本身就有客制化案例,学员也是学了就用,而且有更多配套服务,不存在这个复习的问题。那么我就不需要现在做这个解决方案了。
这四种视角,对应了不同的思考层次,也就对应了不同的位置。
拿产品或者运营岗位来说,如果你能想到第一层,可以做好一个执行层的岗位,工作不会出什么大问题;如果想到第二层,可以成为一个普通的产品经理或者运营,或是优秀的产品助理/运营助理,能够让用户满意;只有做到第三层,才可以成为一个优秀的产品经理或者运营经理,做出让用户愿意买单的产品/服务;而做到第四层,才可能做到总监,成为一个模块的负责人,从公司的写下来,贴在你的电脑前面,慢慢去尝试形成习惯,你会发现工作效率有很大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