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州被列入全国第二批“城市设计试点城市”,这意味着,广州的一些城市设计经验未来有望在全国范围内被复制。除广州之外,目前全国还有56个城市被纳入试点。
根据国家住建部的最新文件通知,第二批城市设计试点城市有37个,除了广州,上海、天津、重庆等城市也纳入试点范围。
住建部的文件提出,要通过总体城市设计,“保护城市自然山水格局,优化城市总体格局,让城市与山水林田湖等绿色空间有机融合。通过重点地区的城市设计,立体规划、精细管理城市空间,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体现城市精神、特色、魅力。要求单体建筑设计和景观、市政工程方案设计,必须符合城市设计要求”。
广州探索地区规划师制度大有可为
在城市设计方面,广州做了不少探索,宏观、中观、微观层面都有用力,其中宏观层面主要是做广州总体城市设计、中观主要开展重点地区城市设计并探索地区规划师制度、微观则出台了道路全要素设计规范等实施细则。
其中,地区规划师制度是一大特色。据了解,目前广州的几个重点地区已陆续采用这种制度,对片区的规划实施进行优化。
在琶洲西区,地区规划师制度具体叫做“地区城市总设计师制度”,并把城市设计贯穿全流程,极大提升对城市空间和建筑的精细化管理水准,比如互联网集聚区建筑形态、公共空间、骑楼特色以及一层、二层的空间连接,因为有了地区城市总设计师在其中协调沟通,公共空间品质得以确保。
住建部城市设计专家委员会成员、琶洲西区地区城市总设计师、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孙一民说,城市规划是一套框架性的管理体系,起到引领作用,而城市设计则是一个实施性的优化修正过程,互不可缺。
一个地区是否有城市总设计师制度的介入,差别在哪里?孙一民认为,通过城市设计的深度介入,可以作为控规修正的依据,让城市管理更为精细化,保障了城市设计实施效果“不缩水”。琶洲西区的城市总设计师制度为期5年,这意味着孙一民和他的团队在5年内会全过程对这个区域的空间品质进行监督管理。此外,据悉,南沙自贸区也在推进这项制度的“落地”。
广州经验珠江三个十公里景观带让人印象深刻
据了解,广州市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至今组织编制了二沙岛、珠江新城、琶洲等多个重点地区的城市设计。无论是建章立制,还是具体的城市设计方案,广州都拥有非常丰富和值得称许的经验。
比如,去年出台的《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就明确提出要提升城市空间品质、提高城市设计水平的工作目标。
再比如,为了优化提升珠江一江两岸三带,编制了《珠江两岸三带工作方案总纲》、《珠江景观带建设方案》、《珠江景观带风貌控制导则》、《珠江景观带重点区段(三个十公里)城市设计与景观详细规划导则》、《推进“一江两岸三带”核心段建设实施方案等》的相关方案,珠江三个十公里景观带设计,无论是实用性还是景观功能,都让人印象深刻。
发力微改造大手笔投入 让公众参与设计
此外,广州以“微改造”作为突破口,致力提升城市品质,成为优化城市设计的一个极佳切入口。
去年以来,广州的微改造工作变得越来越重要,去年投入近1亿元推进老旧社区微改造,今年更投入了近2亿元改造广州的87个老旧社区。
让公众参与城市设计,是广州的一大特色。最近,广州市城市更新局举 办 了 一 场 名 为“老 广 州·新社区———广州市老旧小区微改造规划设计方案”的竞赛活动,拎出5个老旧社区,几乎“零门槛”邀请公众参加微改造的规划设计方案,这为广州的老旧社区微改造提供了广阔的民意表达空间。
6大元素构建美丽广州城
今年6月份,广州市国土规划委召开了一场“广州总体城市设计中期成果专家评审会”,其中提出要做“有底线的城市设计”(主要针对自然山水和历史文物)和“有用的城市设计”(主要针对空间价值和引导实施)。
●提出对标国际的广州城市特色定位、总体城市设计策略,指引全市城市设计工作的开展;
●构建由山水、都市、文化、活力四大骨架组成的城市空间形态格局,完善了交通廊道及节点、城市公共空间、城市景观结构、文化活动脉络等体系;
●划定“自然生态风貌保护线”和“历史文化风貌保护线”,对沿山、沿水、滨海和历史文化保护区域提出了设计指引,保护城市生态、文化底线;
●明确城市未来发展的重点地区,提出管控指引,指导下一步片区城市设计的编制;
●策划环境品质提升行动,聚焦滨水空间、街道空间、城市客厅、门户路径及建筑管控的品质提升规划实践;
●组织全方位多层次的公众参与活动,形成了专家、机构、公众的参与平台,建立社会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