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广州毒情体量在2016、2017年持续同比下降14%、16%;毒品中转集散风险有所下降,今年一季度,经广州流出毒品数同比下降87%;吸毒人员增速下降,今年一季度新发现吸毒人员同比下降15%;制毒窝点数量下降,2017年以来,未再发现一次性生产百公斤以上的大型制毒工厂;高压严打之下,毒品价格也持续走高。此外,白云、花都重点整治地区的毒情形势也在不断好转,总体毒情分别同比下降22%、20%。
同时,广州禁毒部门还推出多项举措破解吸毒人员“有人管、如何管、管得好”的难题,并将在全市所有镇街建设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站,推动吸毒人员管理服务的智慧化、专业化、社会化。
“有人管”:
1427名专业力量、140个社戒社康工作站
广州市禁毒委副主任、市禁毒办常务副主任、市公安局副局长谢哲元介绍,目前广州市、区禁毒办实现了实体化运作,压实了党政主导责任,有效解决了“有人管”的问题。
2017年8月,广州市编委批复成立市公安局禁毒工作协调指导处,各区增设一名副处级专职副主任,花都、番禺区分别为街道增设一名副处级禁毒专职副主任。目前,区、街镇已配备禁毒专职人员和专业社工1427人,与本地户籍吸毒人员比例达到1:23。
花都区新雅街禁毒专职副书记陈木鑫介绍,“3个月内,全区的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站都建立起来了,为街镇的专职人员和社工开展禁毒工作提供了工作平台,工作也更有效了。”
据悉,广州市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站有140个,覆盖124个街镇,今年6月26日前,全市街镇将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实现工作站的全覆盖,有的街镇还将工作站延伸到村居一级,走在全国前列。
“如何管”:
1个平台、2支队伍、3项机制
记者了解到,为破解吸毒人员管控“底数不清、情况不明、信息不畅”等难题,广州市禁毒委推动建设“广州吸毒人员社会化管控系统”平台,将公安、司法、卫生计生等部门统一在一个平台开展工作,共享信息,对吸毒人员进行网格化管理,全面开展毛发检测,推动实现吸毒人员管控的闭环管理。目前,为配合全国吸毒人员异地管控工作,广州市已初步开发了相关功能模块,并不断探索研究外来吸毒人员管控服务办法。
广州禁毒委还打造了禁毒专职人员、禁毒专业社工两支队伍,负责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协助尿检、禁毒预防教育,对吸毒人员进行帮教,帮助其融入社会等。
广州市禁毒办工作人员洪志奕介绍,全市已配备禁毒专职人员和专业社工1427人,其中945名禁毒专职工作人员配备到街镇,482名禁毒专业社工通过购买服务的形式配备。
此外,广州还建立健全出所人员衔接、病残吸毒人员收戒收治、康复帮扶工作3项机制,实现吸毒人员管理服务社会化。
2017年10月15日,广州出所人员衔接机制完善后正式实施,对社区戒毒人员和社区康复人员实施出所到街镇的无缝衔接。截至目前,共出所衔接887人,均进行一对一辅导服务。“他们接我们出来就帮扶我们,家人和社会都对我们有偏见,他们却经常帮我们,也让我们对自己有了信心。”社区康复人员敏哥说。
为有效收治病残吸毒人员这一特殊群体,广州市禁毒办还推动成立广州市病残吸毒人员收治分流中心。该中心2017年6月成立至今,已收治222名病残吸毒人员。
此外,广州还建立全国首条政府部门开通的86817817“广州禁毒热线”,配备专业团队负责咨询解答,组建医疗巡诊队伍开展线下线上服务,切实解决吸戒毒人员心理、精神问题。截至5月1日,热线开通2个多月共接到咨询128个,现场办结112个,办结率90%。
“管得好”:
新增吸毒人员下降15%,新增社戒社康人员100%报到
记者了解到,在新机制下,目前广州社戒社康执行率由19.4%上升到目前的98.21%。今年一季度,新发现吸毒人员同比下降15%。就业安置率达到69%,今年新增社戒社康人员报到率达到100%。
海珠区南华西街办事处禁毒专职人员刘婉雯告诉记者,为了让社戒社康人员尽快融入社会,街道每个月15日会向街道的劳动保障中心去获取一些近期的就业信息,筛选一些合适的岗位在街道办电子屏滚动播放,方便康复人员进来查看。
“自己更有信心了,不会像以前那样担心被人用有色眼睛看待。”海珠区官洲街社区康复人员阿健说。
花都区新华街社区康复人员阿铭告诉记者:“生活充实了,家人也更放心了。”康复人员阿辉也深有同感,他说:“感受到了政府对我们吸毒人员是真正的挽救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