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介绍,广州市社工站标准化建设工作于去年8月正式启动,计划用3年时间为广州社工站和社工服务制定统一的管理和服务标准,第一批共选择6个试点,对设计视觉识别、企业识别系统、管理和服务标准分别导入标准化建设。
在建设工作中,承接方香港社区发展促进会导入组于2017年11月相继到6个试点社工站进行第一次现场导入指导。截至今年8月,共开展8期现场导入培训,对硬件管理规范化,硬件标准巩固和软件服务标准等进行现场导入,目前已基本完成。
其中,在硬件设施标准化阶段,社工秉持“要与不要”、“再问要与不要”、“三定(定位、定品、定量)”等理念,对社工站的接待大厅、办公室、功能室、仓库等不同场室进行整理,促进各个空间功能的有效发挥;同时,将现有的资源进行有效地汇总、分类、存放、按需索取,有效节约成本,达到物尽其用。
另外,社工站的服务主体是辖区居民,是居民在社区活动的重要场所。在标准化建设的过程中,试点社工站的社工积极发动社区党员、义工代表、居民群众一起参与其中,就社工站的空间布局、物资整理等建言献策。
越秀区北京街社工站(雅荷塘服务点)的前台设计就综合考虑了居民群众的意见,在显眼处公布社工站的开放时间和服务内容。黄埔区永和街社工站则根据居民群众的意见,对同乐坊(儿童及家庭服务空间)的物品摆放进行调整,添置适宜儿童阅读的绘本,并在地面铺设软垫,提升服务对象的舒适度,居民表示对社工站的整体印象更好了。
“社工站经过改造后,各种提示更加清晰”,曾参与永和街社工站改造调研的居民代表叶先生说,“楼梯那里的提醒不起眼,儿童区的一些书籍摆放位置过高,存在安全隐患。我们都提出整改意见,社工站很快就按照我们的意见进行改善,感觉居民自己可以话事,有一种主人翁的感觉。”
“现在功能分区很明显,儿童区同成人区划分清晰,如插座周边会张贴注意安全的标签,提醒居民小心用电,楼梯的台阶边缘也增加明显的危险标识,感觉这些细节部分都做得很人性化,非常贴心。总之整体感觉比以前更加舒适,更加安心,会更愿意带家人来社工站多参加活动。”二孩母亲李女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