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培猎头网_知名的广州猎头公司
拓培茂名猎头网_茂名猎头公司导航菜单
图片
图片
文章正文
广州450万人签约家庭医生
   2018-09-19 16:08:50    文字:【】【】【

去年9月,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在广州全面推开,迄今已覆盖全市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镇卫生院,签约居民和签约率分别达450.68万人和33.38%。

“签约潮”之下,不少居民已经享受了家庭医生的便利服务,但有调查显示,多数签约居民从未“约”过家庭医生,甚至对其用途、服务项目缺乏了解。有声音指出,全科医生总量不足且服务能力有限,存在“签而不约”现象。一方面是居民对健康管理有迫切需求,一方面是全科医生人才队伍建设仍面临困境,家庭医生的未来之路该如何走?

服务

家庭医生“走出”诊室

“他是我们家救命恩人”

86岁的李伯患糖尿病和高血压近20年。去年在广州越秀区黄花岗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约家庭医生后,不论是挂号、用药,还是治疗中遇到的问题,医生都能为他一一解答。李伯感叹,他就像有了一个懂医学的“高级参谋”。

同样在该卫生服务中心签约的居民周苏,一提到家庭医生陈俊杰,也是连连称赞:“他可是我们家的救命恩人!”

78岁的周苏患有高血压,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去社区医院拿药,一来二去,和陈俊杰医生熟络了起来。去年9月,广州市全面推开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后,周苏和妻子立即选择了陈俊杰作为家庭医生。

今年4月某天的早上,周苏的妻子谭姨突然觉得胸口很痛。“我们没有怀疑心脏问题,以为就是消化不好。”周苏说。等第二天到社区医院找陈医生时,谭姨的病情加重了。看到谭姨痛得满头大汗,陈医生心里拉响了警报:“很可能是心肌梗塞”,他马上给谭姨服下硝酸甘油,同时联系了广东药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胸痛中心,安排转诊。

“陈医生叫了隔壁两位医生过来帮忙,自己又跑去帮我们交费、办转院手续、送病人上救护车。还说有事随时给他打电话。”这些细节令周苏感动不已。转院后,谭姨果然被诊断为冠状动脉堵塞,手术植入支架后转危为安。

“主刀医生都说,幸亏送得及时,再迟一点很可能就抢救不过来了。”周苏激动地说。

与患者随时“线上”沟通

事实上,转诊是分级诊疗的重要一环,也是家庭医生的主要职责之一。据广东省家庭医生协会常务副会长吴育雄介绍,家庭医生作为居民的“健康守门人”,其职能首先是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实现社区首诊,减轻大医院压力。同时,随着社会老龄化进程加速,需要完善社区居民的慢性病管理。另外,还要参与居民的日常健康管理,以及管理家庭病床和转诊。

在实际的服务中,家庭医生为病人所做的已远远超出诊室范围。海珠区沙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13年便率先试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行签约全预约,要求问诊时间不低于8分钟。同时在院内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促进活动、医患交流会,成立慢性病管理小组等,逐渐提升居民对家庭医生的认识。到现在,院内全科医生联合专科医生、公卫医生、药师、护士等组成家庭医生团队,共签约居民7000多名。

在该中心家庭医生科主任刘敏玲看来,以往医生只需开诊看病即可,而签约之后,对病人有了连带责任,服务也由诊室内延伸到了诊室外,时常有签约患者在非上班时间打电话、发微信向刘敏玲求助。“患者信任我,既然他们有需求,帮一下是应该的。”她说。

该中心全科门诊主任谭美红是广州最早一批转型的家庭医生,自签约起,她也开通了微信群,增加和病人的互动,甚至和患者成为了朋友。“我们最基本的工作就是传递健康理念。”她说。

41岁的许明(化名)是谭美红的签约患者,也是和谭美红同住一个小区的邻居。去年,许明被确诊糖尿病,谭美红建议他,除了用药,还要加强生活方式管理,尤其是饮食和运动。刚好那段时间谭美红每天下班都会散步,于是,她顺便约上许明,每天快步走或跑步一小时。在运动过程中,谭美红既是“监督员”,也能向许明普及健康知识。“这种方式效果很好,一个月之后,他的体重明显下降,血糖也控制住了。”谭美红说。

困境

有社区全科医生缺口1/3

到今年9月,广州全面推开家庭医生签约制度已满一年。尽管签约覆盖率较高,且不少长者、慢性病患者开始享受服务,但仍有调查显示,多数签约居民从未“约”过自己的家庭医生,甚至对其用途、服务项目缺乏了解。

“在长期以来的医疗模式下,居民更倾向于去大医院就医,认为技术实力有保障;另外,很多人对家庭医生有误解,认为应该上门服务。”黄花岗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科科长林洪解释。

基层医生未能转变理念,也成为开展家庭医生服务的掣肘。吴育雄表示,长期以来,我国仅注重专科医学发展,导致基层医生整体水平弱,且普遍缺乏全科知识。沙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刘世兴也认为,落实家庭医生签约的关键在于让专科医生向全科医生转变。

但目前,各基层医院的全科医生总量普遍不足,全科医生的诊疗能力也有待提升。据统计,2017年底,广州市拥有全科医生5036人,每万名居民拥有全科医生3.47名。广州市卫生计生委主任唐小平此前曾透露,广东省按8人/万常住人口核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编制,低于全国平均数(11.6人/万常住人口)。而具有激励性的全科医生考核及分配制度也尚未建立,导致全科医生积极性不高,全科岗位缺乏吸引力。

林洪介绍,以黄花岗街道为例,目前街道常住居民近10万,按国家每3000人要有1名全科医生的要求,至少需要30名全科医生,但目前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仍有10人的缺口。“随着基层医院建设的进步,开始有大医院的医生往基层‘回流’。不过回流的大多是专科医生,在人手短缺的情况下,我们只能咬紧牙,每年输送一些人才进行转岗培训”。

吴育雄也指出,只有提高全科医生诊疗水平和服务能力,才能获得居民信任,把患者留在基层。而对全科医生自身来说,因为接触的疾病种类繁多,更需要不断学习,提升能力。

破题

出新规加强全科医生培训

“签而不约,等于白签,签一个服务一个,才是我们目标。”唐小平说。记者了解到,今年以来,广州市已出台了相关政策,将大力推动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日前,广州市政府常务会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的实施方案》,其中明确,将加强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基地的规划和建设,建立统一规范的全科医生培养制度,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置全科医生特设岗位。唐小平也透露,“健康广州2030规划”即将出台,将巩固完善基层综合改革,100%落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编制,加快提升基层卫生人员待遇;全面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卫生人才培养,到2020年,每万常住人口拥有全科医生3.5名,参加或已完成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的人员不低于20%。

此外,基层医院自身也在不断探索。刘世兴透露,2015年起,沙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培育了30名家庭医生的师资“种子”,为多地开展家庭医生教学培训。今年,该中心“家庭医生滚雪球培训课程标准化设计的探索”项目还获得了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项目的资助。

“以往的培训,内容较散乱、不成系统。通过标准化设计,学习进度一目了然,还能进行相应考核。”刘世兴说,而针对标准化学习和考核的需求,中心还于2015年引入了由英国医学杂志(BMJ)开发的基于循证医学的临床决策支持和培训系统。据悉,该系统已覆盖全省近6000个诊所,涵盖847个病种,可帮助全科医生更精准地诊断患者疾病或症状,防止误诊漏诊,同时,医生也可通过系统查漏补缺,进行深度学习。

“遇到不熟悉的病种,能在系统上查阅相关国际指南,有助于提高基层医生对疾病的警惕性,避免医疗纠纷。”林洪说,在谭姨冠状动脉堵塞时,也是得益于该系统,医生才能迅速判断、及时转诊,挽救了患者生命。

浏览 (435) | 评论 (0) | 评分(0) | 支持(0) | 反对(0) | 发布人:carmen
将本文加入收藏夹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