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广州市召开了全市河长工作会议,会上广州市第一总河长张硕辅给各区各河长颁发了第1号河长令,给全市11个区和市水投集团下达了全面剿灭黑臭水体任务。日前,广州市政协“有事好商量”以“河涌治理,人人有责”为主题展开讨论,来自水务、城管的负责人和政协委员一起共同协商,群策群力助力广州完成治水任务。
1、率先推出“互联网+河长制”治理模式
60多岁的慕容燊林是荔湾区水务部门正式为驷马涌聘请的第一位民间河长,街坊都亲切地称呼他为慕容叔。慕容叔自己组建了一支民间护涌队,驷马涌也从昔日的“臭水沟”,变成了现在人人叫好的“示范河涌”。
慕容叔的护涌队,成立了5年多,现在有20多个队员,除了每周三定期巡涌,发现污染情况立即上报之外。慕容叔在空余时间也会来到附近的小学给民间小河长上课,普及保护河涌的知识。
像慕容叔一样的民间河长在治理河涌中已经发挥出了积极的作用,市政协常委刘国光认为,提高人人参与治水的积极性,可以从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人推荐河长。
广州市水务局总工程师冯明谦表示,广州在全省率先推出了“互联网+河长制”的治理模式,开通了广州治水投诉微信公众号发动群众投诉;开发了广州河长APP,通过这个APP,可以看到河长巡河了没有,“四个查清”了没有,发现问题解决了没有等等,使河长的工作一目了然。
2、河涌6米范围内违建必须拆除
违建不拆,劣水难除。违法建筑,是指距离河涌边6米内的建筑物。2018年,广州市涉及152条黑臭河涌流域范围内的违法建筑共94.09万立方米。
市水务局冯明谦无奈地表示,河涌6米范围内的违建历来是河涌治理的“拦路虎”,这些违建直接排放污水到河涌,严重影响河涌水质,既妨碍了截污工程建设,又侵占了防洪通道,还侵占了市民沿河休闲空间。他也表示,对于此类违建水务部门的态度是非常坚决的,河涌6米范围内的违建必须拆除,他呼吁市民积极进行举报。
市政协委员郑子殷分析指出,河涌管理范围内不仅仅有违法的建筑,其实这当中因为历史遗留问题,更多的是大量的民居、村庄,他们是有宅基地证,不能强拆,需要拆迁安置,希望相关部门可以尽快出台相关规定。
3、“散乱污”企业不搞“一刀切”
所谓的“散乱污”企业指的是不符合规划、工艺差、环保设施不足、污染严重的企业,这些企业多数是一些洗水、印花、电镀类的工厂作坊。他们多数集中在夜间排污,管控打击难度大。
针对“散乱污”问题,广州市大规模铺开了洗楼、洗管、洗井、洗河工作。目前,各区摸查建筑物166.19万栋,截至6月30日,完成洗管783公里,洗井24566个,今年上半年,全市有474条河道开展“洗河”工作。
市政协常委崔虹指出,这些企业之所以能生存至今,其实是因为那些企业大多是那个镇的经济支柱。她认为对于这些企业不能一味地关停,而是政府要协助他们去建设污水处理设施,而且在关停落后产业之后,也要加速产业链的升级转型。
广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张宏伟副主任表示,广州接下来将会继续实施源头治理和全面推进清理整治工作,全市全域治理,遏制“散乱污”场所市内转移现象。此外,他表示不会对 “散乱污”企业搞“一刀切”,将分类处置各类生产经营场所,将生产经营场所分为“关停取缔”场所、“整合搬迁”场所、“升级改造”场所等三类场所。
张宏伟透露,广州拟建设“散乱污”场所大数据监管系统,整合用电、用水和通信等数据信息,用大数据手段对各区、街镇、村、工业园区用水、用电等情况进行监测,对异常情况进行预警。
4、京溪采用世界领先的“膜处理”技术
2017年,广州新建成5座污水处理厂。2018年以来,继续开工建设6座污水处理厂,新建污水管网1250公里,完成70个农村生活污水治理。
记者了解到,虽然推进污水处理厂的建设事关重要,但居民区的反对意见却是此起彼伏。京溪净水厂在前期征地的时候也遭受到附近居民的反对,居民们认为污水处理过程将散发有害气体,对周边居民身体健康不利。
据悉,为了尽量减少征地,京溪净水厂采用世界领先的新加坡“膜处理”技术,并将污水处理的主要工艺池体及构筑物全部埋于地下,建成后地面将作为公共绿地,优化周边居民的居住环境。
市政协委员宋丹指出,京溪污水处理厂的做法既解决了生活污水的处理问题,也权衡了民意,可以说是双赢。宋丹认为在建设基础设施的时候可以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来建设,从而解决“邻避”问题。
市水务局冯明谦表示,未来将更多参照京溪污水处理厂的选址和建设模式,把污水处理设施建到地下,将地面建设成为可以供市民休闲娱乐的花园,既处理污水又美化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