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北京路北段的老字号一条街,有近20家老字号入驻,其中不少店铺作为品牌的橱窗,展示着老故事、老照片、老物件等;有的还开设了微型博物馆。在广州,这条老字号一条街还有个美称,叫“没有围墙的活体式老字号博物馆”。
在这条老字号一条街上,有一家锦泉眼镜博物馆,在这家老字号的博物馆中,有一份很特别的“师徒契约书”,是锦泉眼镜董事长何锦泉与师父郭炳的交接班文件,上面规定了师徒俩传承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原则和规定,鲜活反映了广州私营企业发展过程中“诚信为本”、“为善经营”的企业文化。
“诚信经营是打造百年老店的根本。北京路老字号一条街,见证了广州改革开放40年的广州老字号的变化。”广州老字号协会秘书长刘建生如是说。
巡馆:老字号微型展览以小见大
在北京路老字号一条街上,新大新百货公司的前身为大新公司,是由民族资本家蔡氏兄弟于1914年在现新大新百货公司地址上创立的,曾被誉为广州四大百货公司之首。2017年,新大新按照30年代原貌进行骑楼外貌复原改造,其也成为了北京路步行街上的一大地标建筑。位于新大新公司八楼的商业文化概念馆从营销入手,先后组织了“广州百年商业图片展”“流金岁月——大型情怀文化展”“南国红豆展芳华——粤剧文化展”“中国服装传统文化展”等,以“商业+文化”经营思路,美誉度更上台阶。
太平馆是老字号一条街上最负盛名的餐厅,它创立于1885年。1925年周恩来和邓颖超在太平馆举办婚宴,还曾在太平馆设宴款待朋友。走进太平馆,店内的布局和装修依旧沿用了老店的西关风格,还保留了开馆至今的“六大名菜”。如今的太平馆天天食客盈门,除了在同一条街上开了分店,还在门口开设了户外餐位,成为了北京路上浪漫悠闲生活的一景。而事实上,133岁的太平馆,已经在2002年时被广州餐饮业某龙头集团收购,焕发了新的生命力。
实物:呈现改革开放巨大变化
在新大新公司的商业文化概念馆中,我们看到了诸如改革开放前后,广州巿民常用的消费品,饶有趣味,也耐人寻味。这里摆放了“四转一响”。“四转”是自行车、缝纫机、电风扇、手表,“一响”是收音机。那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标配,在当时是非常响亮的名词,是普通老百姓梦寐以求的奢侈品,也是年轻人结婚必备的几大件。到了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改革开放初期,收音机、唱机、收录机、电视机开始成为中国普通家庭客厅里的“推荐配置”,那个时候客厅正中若能摆上一台崭新的“红灯”牌收音机,可比现在52英寸的液晶电视机还要气派。当年的少男少女都热衷提着收录机在户外跳迪斯科。家里有一台9英寸的黑白电视机,就会成为邻里街坊茶余饭后的聚脚点。
对比一下现在老百姓什么都不缺的生活,改革开放给民众带来的生活红利显而易见。
人物:粤商亲情式服务发扬光大
在锦泉眼镜博物馆,我们看到了一个师徒传承的故事:话说1956年,郭炳先生在小北路创立了联合眼镜水笔生产合作社,当时前来配镜的人虽很少,但郭炳先生依然全心全意为客人配好每一副镜。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也相应提高,以前单一的玻璃镜片增加了树脂纤维镜片,镜架方面由之前单一的塑胶架增加了碳素架、金属架等,但郭炳先生依然维持原来的价格。
1988年,已经50多岁的郭炳,希望自己手艺由一个信得过的徒弟来传承,以方便为街坊们更好地服务,于是,就有了我们今天在锦泉眼镜博物馆看到的这份“师徒契约书”。最终,郭炳相中了当时勤快且做事稳妥的何锦泉,并起草了一份“师徒契约书”,规定他要每月供给师父的生活费是:三级米30斤、生油1斤、上肉8斤、开刀大鱼6斤、煤45个、柴10斤、水费5度、电费10度……据称,郭炳起草这样一份“师徒契约书”,意在培养徒弟的契约精神,诚信经营。而徒弟何锦泉也一直秉承师父的诚信精神,与时俱进,锐意进取,分店越开越多,生意越做越大。
“师父是特别讲诚信的人。”何锦泉说,“记得有一次,客人拿镜框来配镜,结果弄烂了,按照原来的约定,由顾客自负,但郭师父说,我们将店里最好的镜框赔给他,后来他成了这里长期的顾客。”
从3平方米的小摊档发展到今天有十多家连锁店的集团式企业,何锦泉说,自己的生意、行业的发展都与改革开放息息相关,密不可分。以顾客消费心态为例,过去有不少人是20年用一副眼镜,现在是上班、逛街、参加派对都用不同的眼镜。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审美水平提升了,消费能力也提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