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精密围蔽拟要求应用在临街工地
从2018年下半年开始,细心的市民会发现,不少新开工的广州地铁工地,一改过往完全露天的样式在广州街头出现,而是如一栋“房子”般呈现。2019年1月21日,记者在18号线冼村站工地看到,该工地其中一个施工区域位于繁华的冼村路和兴盛路交界。和以往较为开放的工地设置不同,该工地大部分区域被一个三层楼高金属外观的壳罩着,壳的上方和侧面有窗户,保障壳内施工的通风和采光条件。该工地的围墙,采用立体绿化设置,有别于传统的围墙等临时墙体围蔽。记者到访期间,该工地在正常施工,但因为比传统方法更严密的围蔽存在,处于闹市中的冼村站工地对周边的噪音和扬尘影响大减。在华景路站和华师站工地,记者皆看到类似的新式全包围的工地围蔽手法。
根据目前正在公示中,由广州市城管部门起草的《广州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规定》修正稿,日后广州所有的临街工地,围蔽要求将比现在的较少要求变得更为严格。为配合国务院《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中对临街工地的围蔽要求,“城市的工程施工现场的材料、机具应当堆放整齐,渣土应当及时清运;临街工地应当设置护栏或者围布遮挡;停工场地应当及时整理并作必要的覆盖;竣工后,应当及时清理和平整场地”条款被写入草案。
垃圾分类和治水条款写入草案
广州市在2017年通过《广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为了让水更清,广州各级政府部门近年来亦在治水工作中花了不少心思。在三部地方法规修正稿中,这两项涉及城市精细化管理的工作,均有体现。
由于广州已就生活垃圾分类进行地方立法,三部地方法规修正案中均将以往垃圾分类的“选做题”变为“必做题”。《广州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规定》修正稿中将以往“本市逐步实行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和处置”条文,改为“本市生活垃圾应当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和处置”;和垃圾减量息息相关的限塑令,字眼亦由“提倡减少使用或者按照规定不使用一次性塑料袋、发泡饭盒、筷子、拖鞋、牙刷等用品”改为“应当减少使用或者按照规定不使用一次性塑料袋、发泡饭盒、筷子、拖鞋、牙刷等用品”。由于餐饮垃圾被归类为生活垃圾范畴,为明确禁止排入水体废弃物的种类,《广州市水域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修正稿将允许在指定水域经营餐饮业的单位和个人中,“不得将废弃物排入水体”条文修改为“不得将生活垃圾排入水体”,并在修改说明中要求“餐饮垃圾产生单位应当落实餐饮垃圾源头减量分类工作责任,餐饮垃圾应当交给有经营许可证的单位收运处理,不得直接排入公共水域、厕所、市政管道或者混入其他生活垃圾”。由于在过去的执法中,发现有泥头车将建筑废弃物倾倒进河涌的行为,《广州市建筑废弃物管理条例》修正案将过去“禁止向水域倾倒对方建筑废弃物”条款中“水域”,细化为“农田水利设施、江河、湖泊、运河、渠道、水库及其最高水位线以下的滩地和岸坡等法律、法规规定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