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出台,该规划共提出七大重点任务,而其排在首要的任务是:深化粤港澳创新合作,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当前,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从蓄势待发进入群体迸发、多点突破阶段,全球经济竞争也加速从资本竞争向创新竞争转变。广州是粤港澳大湾区中心城市之一,也被规划定位为“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在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上具有独特的资源与功能优势。近期,广州市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促进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即广州“科创十二条”,该政策措施既贯彻落实“广东省科创12条”的配套政策,也体现广州的实际和特色,充分显示了广州建设科技创新强市的决心,并将有力推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
广州创新动能加速蓄积
历史上看,创新力不足一直被视为广州经济发展的软肋之一,但近些年广州在科技创新上取得长足进展,目前,广州具备创新资源丰富、创新链条齐全、创新功能齐全等科创条件。近几年,广州科创能量呈现爆发式增长。截至2018年,广州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超1.1万家,仅次于北京、深圳居全国第三位,涌现出微信、网易等一批标志性科创企业,技术创新活力迸发,专利申请量连续三年保持了快速增长,移动互联网、干细胞、无人机、新材料等领域涌现出一批重大技术成果。产业创新成效彰显,IAB、NEM等战略新兴产业布局深化推进,思科智慧城、广汽智联等一批百亿元、千亿元级世界高科技项目签约入驻,云制造、物联网、新零售、人工智能、跨境电商、智能家居等新业态、新模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设立新型研发机构达50家,居全省第一,中国“科交会”永久落户广州,省内第一个知识产权交易机构——广州知识产权交易中心投入运营。此外,国际创新合作网络不断拓展,先后引进斯坦福国际研究院、美国冷泉港实验室等创新平台,成立驻美国硅谷、波士顿、以色列特拉维夫办事处等。总体上看,广州创新动能加速蓄积,科技创新呈现大幅跃升的态势。
从五个方面赋能湾区国际科创中心建设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其本意在于发挥综合门户城市的广州、创新中心的深圳、金融中心的香港等中心城市的引领作用,把湾区内产业、文化、科技、政策、人才等要素融会贯通,实现制度融合、资源共享和区域协同效应,逐步引导大湾区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那么,对广州而言,究竟可以从哪些方面引领、带动、支撑和赋能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首先,要从战略上明确广州在大湾区的科创功能定位。鉴于广州的历史地位和资源禀赋,其在大湾区中应充当科创“组织者”角色,更加侧重创新源头、创新总部的使命担当,具体来说就是成为湾区的资源配置枢纽、创新活动策源地及新兴产业孵化器。由于国家中心城市及省会城市的身份地位,广州高校及科研机构云集,国家、省级科研计划由此组织并发包,国际科技合作网络也大都汇聚于此,这必然奠定广州作为创新资源配置中心和创新活动策源地的地位。此外,广州科技孵化资源丰富,拥有华南地区最多的国家级众创空间、孵化器集群,优秀国家级孵化器数量连续多年居全国前列,完全有能力也有资源成为大湾区新兴产业的孵化基地,这实际上也体现了现代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规律:孵化兴则产业兴,创新强则产业强。
其次,要为湾区原始创新和核心技术攻关提供强力支持。要有效推动湾区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一是必须立足于提升原始创新能力,而非传统的贴牌、复制或代工,这就需要发挥广州在基础研究或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的优势和潜能,形成一批并跑领跑的原始创新成果。二是要着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避免受制于人,要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有计划地开展对核心技术(如发动机、压缩机)、前沿技术(如5G、可燃冰)、“卡脖子”技术(如芯片)的联合研发,集中力量攻克重大技术难题。
第三,要为湾区提供更多高水平重大创新载体与平台。这次“科创十二条”首条即提出联动推进“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建设,作为核心引擎之一,广州要积极对接这条超级创新走廊建设,优化广州段建设方案,进一步明确功能布局和合作机制,布局打造中新知识城、广州科学城、南沙科学城以及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含广州大学城)“三城一区”创新核等各具特色的创新节点。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谋划推进国家高新区“扩区”,将广州高新区能量辐射放大到整个湾区。借鉴深港合作模式,依托庆盛科技创新产业基地、粤港深度合作产业园等平台,探索建设穗港创新特别合作区。与此同时,加大重大创新平台引进与建设,全方位推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争取国家和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大科学装置、制造业创新中心、重大科技专项布局广州,加快建设再生医学与健康、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省实验室,并力争上升为国家实验室,充分推进利用我市大科学装置、大科学研究中心、新型研发机构、重大创新平台等,面向粤港澳大湾区和国内外提供科技研发支持。
第四,要强化面向大湾区的科创综合服务功能。广州不仅具备强大的创新资源配置力和科技产业化实力,也拥有品种最齐全、体系最完整的科技服务业,可提供湾区创新所需的科技综合服务。首先,充分发挥广州的金融服务功能,联合深港合作构建多元化、国际化、跨区域的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大力拓展直接融资渠道,依托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建设科技金融支持平台;依托国有大银行集聚优势,引导银行机构设立更多科技专营支行;集中力量建好广州科技金融集团,为大湾区企业提供科技创新投融资全链条生态营运服务。其次,更好地发挥广州知识产权法院等机构作用,建立完善知识产权案件跨境协作机制,充分发挥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区的辐射作用,促进高端知识产权服务与区域产业融合发展。最后,强化大湾区人才服务支撑,实施“广聚英才计划”,引导推进人才大数据平台建设,推动实现湾区专业人才资格互认,推广广州开发区“人才工作集团”模式,提高人力资源服务水平。
第五,链接全球创新资源,为湾区构建国际创新合作网络。广州应在链接全球创新资源、构建国际创新合作网络上发挥枢纽性作用,在现有中新广州知识城的基础上,进一步规划建设中欧合作示范园、中以科技合作园、中日生物医药合作产业园,在全球创新先进国家或城市设立办事处或派驻代表性机构,拓展与发达国家和“一带一路”沿线城市的科技交流合作,提升全球创新资源配置能力。加快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国际校区和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分校建设,打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和全球交流机制的研究型大学。由此,不仅让广州更好地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也使得湾区城市能更好地利用广州的国际创新平台及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