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独特的“天光墟”文化慢慢消失
南方天气炎热,天亮较早,形成广州独特的“天光墟”文化,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自发形成的“天光墟”命运却不同。究竟如何保留“天光墟”文化,成为有关部门、业界、街坊们关心的问题。连日来,记者走访不同“天光墟”发现,重生、升级、转营,不同“天光墟”走着不同的“人生路”,天光墟内买家、卖家也尝试着不同的转变。
文物“鬼墟”:从露天到入室经营
“我还是喜欢到文物天光墟走一下。”今年40多岁的欧先生是江西人,“我们在景德镇附近居住,从小就喜欢陶瓷。”来到广州生活后,欧先生在饭店端过盘子,当过咨客,还当过销售,卖过茶叶,最后,他还是选择在天光墟淘宝,开了间小古玩店,“刚开始,我也是摆地摊倒点旧瓷器卖一下,后来,我在天光墟就淘些文物来卖。”
文昌路文物“鬼墟”,又称“天光墟”,相传已经持续一个多世纪。10多年前,这里逢周二清晨开墟,每周一晚上,地摊主人们会先来划定地盘,待翌日清晨5时回头来摆摊。早上8时过后,城管人员上班巡视,摊主们便自觉收摊四散。近几年,“每周一墟”渐发展成“每日一墟”。据说在最兴旺的年头,就连欧美日等地的淘古者也慕名而来。
“那时,我没有什么本钱。”欧先生说,打工仔能有多少钱,“只能从钱币、瓶子、镜子等小件物品起家,赚到大钱后,就存起来。”
文昌北鬼市里,起码九成是“假古董”,只有行家才有望在赝品堆中十里挑一。而周边的不少老房子已经或卖或租,成为古玩贩子们的常驻地,更有不少被用作瓷器“造古”作坊。
欧先生说,文物生意是一个考眼光的行当,“曾经一万多元买过一个清朝佛像,结果却发现是假的,亏了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