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创新 走国产化之路
广州地铁相关负责人介绍,广州地铁坚持走国产化之路,坚持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相结合,从完全依赖进口到基本实现国产化,从受制于国外技术垄断到走出自主技术创新之路,助力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快速发展。
从1993年1号线完全依赖进口,到2号线坚持自主发展,机电设备国产化率达到70%以上,进一步实现一大批关键设备的国产化。广州地铁坚持走国产化之路,有效推动了整个行业高速发展。
据悉,广州地铁的国产化之路分为几个阶段。1995年,广州建造地铁1号线。当时机器设备和列车完全依赖进口。1号线完全采用德国技术,列车依赖进口,造价高昂。
广州在建设2号线时,实现了机电设备国产化率70%。2号线开拓了机电设备国产化道路,机电设备国产化率达到70%以上,造价下降近50%。从2号线至今,广州地铁进一步国产化,牵头研发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轨道交通核心装备。
比如,广州地铁联合广州本地企业佳都集团,掌握了智能轨道交通屏蔽门、自动票检、综合控制和视频监控四大核心技术,以“供应链管理模式”带动下游产业升级,光是在轨道交通智能化业务与智能安防业务就有200多家国产供应商为其配套。屏蔽门由东莞一家玻璃幕墙工厂制造,检票闸机源自佛山的五金器械厂,综合控制的“大脑”系统则出自于天河软件园。
在逐步实现国产化的同时,广州市地铁的国产技术也走在时代前列。在建设地铁1号线时,从华贵路转入中山七路,地铁无法绕过楼房,隧道开挖会拦腰搅碎楼房的桩基,楼房将会变成“空中楼阁”。这在当时是一项绝无仅有的高难度、高风险工程,广州地铁在世界上首次创新性地使用了大规模桩基托换技术。该项目于2000年通过国家建设部鉴定,获2001年度省建设系统科技进步一等奖、省科委科技进步三等奖。
据介绍,珠江隧道是我国大陆首次采用沉管法设计施工的大型水下隧道。这项技术创新获广州市科技进步特等奖、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号线是国内首次使用架空刚性悬挂接触网、非接触式IC卡自动售检票技术,首次使用集中供冷系统和地铁站台屏蔽门系统,并率先采用国产化A型车辆。3号线是国内第一条最高运行速度达120公里/小时的城市快线,国内首次应用综合监控系统,被誉为“世界级水平”。4号线是世界上第一条中大运量直线电机列车线路,在国际上首次应用直流1500V第三轨供电技术。5号线在国际上首次应用了许多领先的土建技术。APM是国内首条采用无人驾驶的轨道交通系统的市政公共交通线路,填补了我国轨道交通制式的一项空白。
攻坚克难突破技术发展瓶颈
广州地铁依靠自身技术力量,整合内外部资源,实施技术创新战略,基本实现了轨道交通设备的自主化发展。近年来,广州地铁突破一批制约我国城市轨道发展的重大技术瓶颈,已开展500多项专项技改项目,累计完成1500多项进口备件、零部件的国产化替代。
在列车控制系统方面,广州地铁成功研发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MTC—I型基于通信的列车控制(CBTC)系统,填补中国城市轨道交通整套CBTC系统的技术空白。
在直线电机车辆方面,合作研制成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直线电机车辆,促进了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直线电机车辆关键部件和整车产业化的发展。